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廉洁教育  >  正文

廉洁教育

廉语清风|清越而瑕不自掩

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08 09:52     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     浏览次数:

“清越而瑕不自掩”语出唐代刘禹锡所著的《明贽论》,“瑕”古语中指玉石上的斑点,其意为越是德行清廉高洁之人,越不遮掩自身的缺点与不足。这境界里蕴含的不仅是自我认知的清醒,更有面对错误时如古玉般温润却坚韧的谦卑与勇气。故君子之德,首贵在清;而清越之德,在于不掩瑕——能识己过,能纳人言,能改己错。

欲达此境,当从“识瑕”之自觉始。一个人只有正视自我,勤于反观自身,检点自己之不足,才能有过必改,日臻至善。人若对自身之过懵然无知,则一切修养皆如空中楼阁。真正的智慧在于对自己不足的明察秋毫,老子曾曰:“知不知,上矣;不知知,病矣。”曾子以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勤勉,在精神深处不断淘洗、辨识那些如微尘般散落的错误。诚然,人认识自己不足,尤其是直面自身的错误与缺陷,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很多时候会本能地回避、淡化甚至否认自身存在的瑕疵。但是,正是要在面对自身的错误与不足时,不遮不掩,不退缩不逃避,从点滴做起,方能在修正错误中不断总结经验,在查漏补缺中摆正方向,砥砺前行、行稳致远。

然而,人目视己背终究有限。清越者之“不掩瑕”,更深一层体现于对他人诤谏如获至宝的谦逊。孔子的学生子路“闻过则喜”,颜回“不贰过”,此中境界包含虚心纳谏以修正己身的深意。当别人指出问题时,要具备如水的虚怀,主动涵纳、珍视那些能帮助自身看清“水底之石”的外部声音。不要恐惧他人的批评,要将逆耳之言当作拂尘拭镜的机缘。因此,面对批评时,重要的不是急于辩解或否定,而是先倾听、再思考。倾听批评者的视角与关切,思考其合理性,培养一种“闻过则喜”的心境。每一次真诚的指正,都如同砥砺美玉的砂石,这种主动寻求并悦纳逆耳忠言的胸怀,是让我们臻于完善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
认识错误是前提,接纳批评是桥梁,自省与纳谏、知错与认错,最终皆要归于躬行实践中的切实改正,目的就是要解决自己身上的问题。知过而不改,无异于掩耳盗铃,“不贰过”之所以被视为极高德行,正因为改过须经历“知—悟—行”的艰难跨越。改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需要不断调整自己,摒弃讳疾忌医、抱残守缺,杜绝避重就轻、蜻蜓点水。在此过程中,要做到能够当下改的立查立改、即知即改;一时解决不了的,盯住不放,明确目标持续整改。面对不足,以刮骨疗毒的勇气、坚忍不拔的韧劲,方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、自我提升。

将自我检视作为一种时时处处的自觉,实践证明,我们党向来提倡并重视坚持真理、修正错误,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。一代代共产党员严于律己,时刻自我检视、自我纠错,立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,为我们树立起了榜样。原武汉军区空军司令部机要处处长刘忠信总结了人生的“两本账”,“一本是组织给予我的荣誉账,一本是我的缺点错误账。荣誉账是对我的激励和鞭策,缺点错误账可以让自己警钟长鸣”;“草鞋书记”杨善洲严于律己,时常提醒自己,“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,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”……他们“闻过则喜,知过不讳,改过不惮”的精神,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前行。

一个人对待不足和过失的态度,见修养,见品性,见境界。对党员干部而言,应当自觉做到不掩饰缺点、不回避问题、不文过饰非,在改正错误中成长,在反省自身中向上而进、向善而为。通过在修身正己中不断淬炼党性、提升修养、完善自我,方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。